傣族的风土人情,傣族的风土人情和民俗特点( 二 )


四、传统节日:
1、关门节,傣语“毫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 。
2、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 。
3、泼水节,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 。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 。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 。

傣族的风土人情,傣族的风土人情和民俗特点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傣族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初期,傣族地区普遍进行了民主建政、肃清匪特的工作,安定了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了生产,疏通了民族关系,初步改变了傣族地区的面貌 。为废除傣族社会的封建制度,党和政府根据傣族地区的具体情况,领导傣族人民进行民主改革运动,同时在傣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
新中国成立前,傣族地区的商业十分萧条,商品极少,价格昂贵,奸商又从中牟取暴利 。广大傣族人民受尽了剥削 。
新中国成立后,傣族地区各州县都建立了百货、民族贸易、外贸、农具、食品、医药和饮食服务等公司 。贸易方式由过去的易货贸易、小额贸易为主转变为一般贸易、转口贸易、加工贸易、资本合作、技术合作国际汇兑区域会展等多元化、高水平的形式 。
新中国成立后,傣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开展以兴修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实行科学种田,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等等,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傣族
傣族的风土人情和民俗
一、风俗习惯:
1、婚姻:傣族家庭与婚姻在历史上的鲜明特点是等级内婚 。土司之间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盛行一夫多妻 。土司还凭借权势,随意凌辱农民妻女 。广大农民实行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员为父母与未婚子女 。
2、葬礼:通行土葬,但具有明显的阶级差别,贵族与贫民的葬地是严格分开的 。和尚、佛爷死后,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 。
二、聚居地区: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 。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 。边疆傣族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 。
三、风土人情:
傣族有食花习俗 。经常采食的野花有攀枝花、棠梨花、白杜鹃、黄饭花、甜菜花、芭蕉花、苦凉菜花、刺桐花、金雀花、鸡蛋花、苦刺花、弯根花、盘藤花和一种傣语称为“莫谢”的花等,大约30多种 。
傣家竹楼室内用篱笆将房屋分成两半,内室较小,是卧室,禁止外人入内;外室较宽敞,靠里部分为堂屋,是接待客人的地方,靠外部分设有火塘,是取暖、做饭的地方 。

傣族的风土人情,傣族的风土人情和民俗特点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傣族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初期,傣族地区普遍进行了民主建政、肃清匪特的工作,安定了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了生产,疏通了民族关系,初步改变了傣族地区的面貌 。为废除傣族社会的封建制度,党和政府根据傣族地区的具体情况,领导傣族人民进行民主改革运动,同时在傣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推陈出新 。德宏州傣剧团编排的大型傣剧《兰嘎西贺》,几年来已演出50多场,观众近20万人,在缅甸等东盟国家演出也大受欢迎 。
2004年,由德宏州傣剧团创作、改编的大型傣剧《南西拉》,在“2004年云南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新剧(节)目展演”一举荣获综合金奖等10项大奖 。第一次引进国外动画巨片《猫和老鼠》并翻译配音成为民族语;西双版纳第一张葫芦丝音乐专集《美丽傣乡》等多部剧集音像作品 。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傣族
傣族的民风民俗有哪些傣族,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我国傣族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少数散居在附近其他州县 。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 。我国傣族人口约150万,绝大多数的傣族都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1] 。
全世界的傣族现有人口约5000万,虽然国内属于少数,但学术上认为,傣族先民出自我国云南西南傣族聚居区,东南亚各国傣族都来源于此 。而居住在国外的傣族主要分布于泰国(约3000万人)、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历史上傣族以泰国北部和缅甸为核心建有佛教国家——焚香国 。后经历史演变,这个国家已不复存在,傣族散居于我国西南一带和各个东南亚半岛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