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唐和宋到底哪个最繁华( 五 )


所以,匈奴、突厥是纯粹的游牧民族,其力量在于彪悍的体魄,强健高大的战马和快速的反映机制,其目标在于抢劫,所以相当与一群强悍的有武装的强盗;而契丹、党项、女真、蒙古则不仅保持了游牧民族的强悍和快速,而且有比较稳定的经济基础、坚实的国防设施以及善于运用兵法的军事领袖,其目标在于土地甚至统治全国,所以他们已经超越了前者而成为一个强大的有极大野心的掠夺型的武装国家 。所以宋朝遇到的敌人强大而可怕 。
有对比才有鉴别,我们首先分析汉唐明在对匈奴和突厥时的表现,然后再对比宋朝对外时的表现 。
匈奴是中原王朝碰到的第一个劲敌,强盛的时间比较久,到汉朝的时候也正处于上升阶段,曾经和赵国有过战争,互有胜负,秦朝时候蒙恬率大军北却匈奴,汉朝开国时曾有“白登之围”,后通过和亲暂时解决了问题,在吕后时匈奴曾致信侮辱吕后,到文景之时一直保持和亲,并赐玉帛 。汉朝一开始也是对匈奴采取一种妥协退让态度 。汉武帝时期依靠文景之治积累起来的经济基础对匈奴展开反击,通过三次大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这是令很多人感到自豪的事情 。但深入实际,就会发现汉武帝时期也只有在卫青、霍去病这两位天才的将领时期才能打胜仗,而当这两位天才将领去世以后,汉朝就败多胜少了,李陵、李广利甚至还投降了匈奴,匈奴在汉武帝末期又开始嚣张起来了 。可见,汉武帝倾举国之力,也未能消灭匈奴,却弄得天下空虚,户口减半,民怨沸腾,差一点天下大乱 。
东汉击败匈奴和唐朝击败突厥都是在他们正处于衰落期,并且当时遭受大天灾,所以击败他们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并且唐朝在开国时曾向突厥称臣 。
明朝在明成祖时曾大败蒙古,史称“疆域远迈汉唐” 。但深入分析就会知道,明朝时候的蒙古早已雄风不再,因为他们已经经过几十年的中原生活,被彻底腐化掉了,同时内部纷争不已,所以并不强大 。而“土木之变”则纯粹是皇帝荒唐、宦官误国的结果,而并不是蒙古有多么了不起的强大 。
而到宋朝立国时,面对的敌人已经远非匈奴、突厥、明朝时的蒙古可比 。如果说,匈奴、突厥、明朝时的蒙古是一些强悍的强盗的话,而宋朝面对的敌人就是一个强大而富有侵略性且处在上升时期的武装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宋朝像汉唐击败匈奴、突厥一样击败契丹、西夏、女真、蒙古,已经是不现实的问题了 。后人对这一点反倒糊涂,而当时的政治家对这一点则是心知肚明的 。宋太宗时期曾两次发动对辽国的战争,都遭到臣下的反对,赵普和李肪甚至在宋军节节胜利的时候上书反对北伐,批评宋太宗是“乐祸求功” 。而宋太宗在经过两次较量之后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采取了防御的政策 。
在这种情况下,加上宋朝立国的先天不足,宋朝也只能采取防御为主的策略,它已经不具备那种以进攻立国的条件了 。即使这个时候仍然是唐太宗在位,恐怕也只能如此了,况且唐太宗时曾率大军进攻高丽也大败而归,他对高丽也无可奈何 。
平心而论,宋朝的防御政策还是相当成功的 。至少不是很多人所说的那样--一触即溃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说宋朝的军制没有弱点,因为宋朝的国策是防御型的,所以进攻能力不强,但防御能力还是很强的 。
我们再来分析宋朝的历次战役,可以发现也有辉煌的时候,虽然一而再,再而三地遭遇强敌,但仍拼死抵抗,虽然失败,但屡败屡战,极其悲壮,可歌可泣,而决不是像后人想象的那样不堪一击,懦弱怯战 。
宋太祖时期宋辽有过一些小规模的战役,宋军基本上取得了胜利;太宗时期曾对辽发动过两次大规模战役,旨在夺回幽云十六州,都先胜后败,但辽国侵入宋境也马上失败,后人认为当时如果是宋太祖在位的话,肯定会取得胜利,这种说法有道理,因为毕竟宋太宗不是军事天才,但也不能乐观地认为宋太祖能把辽国灭了,宋辽之间基本上实力平衡,要彻底打破这种平衡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使后人相当看好的汉武帝、唐太宗在位的话,也肯定是无可奈何的,因为战争是靠实力说话,而不是一相情愿的;其后的“澶渊之盟”,与宋真宗的厌战有关,如果当时有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很可能可以大败辽国,甚至乘机夺回幽云十六州,但从结果来说,也是可以的,毕竟保持了宋辽百余年的和平,赐点财物给它也无关紧要,并且在外贸中都赚了回来的 。后人之所以认为“澶渊之盟”是一个耻辱,是因为汉唐虽然也与蛮族签定过城下之盟,但最后都报了仇的,洗刷了耻辱的 。但后人没有认识到的是,与一群实力不能与中原王朝相提并论的蛮夷签定城下之盟当然是耻辱,但与一个相当强大的国家签定城下之盟则应该是很正常的了,就像今天和美国签定一个协议,只要协议的内容没有损害国家利益,就是可以接受的,而不是什么耻辱 。其后与西夏有过多年的战争,互有胜负 。宋辽、宋夏战争体现了宋朝的进攻能力不行,但防御能力是很强大的,因为西夏也并不能真正侵入到宋境 。